2016年“新经济地理前沿:‘一带一路’与 长江经济带下的地缘经济” 学术会议在我校召开

信息来源:国际商学院 发布时间:2016-12-16 浏览次数:


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新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空间分析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内陆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地缘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题为“新经济地理前沿:‘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下的地缘经济”的学术会议于2016年12月1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70余名学术名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一带一路下”地缘经济发展与贸易、城市间的竞争与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众多参会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2月10日上午9点,在弘远楼报告厅109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姜玉梅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开幕仪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史代敏教授致辞,向莅临的全国三十多所高校70余名学术名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杨开忠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变化:集中抑或分散”的报告,从宏观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亚洲开发银行的万广华教授向大家报告了Urbanizing with Equity Consideration”,提出了在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之后,城市化进程会加快,城市化水平会更高。日本神户大学赵来勋教授向我们介绍了 “A simple model of the Chinese Hukou system & some ongoing reforms”,指出开放户籍制度会增加贸易得利。 

2016年12月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新经济地理前沿:‘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下的地缘经济”学术会议平行论坛在通博楼举行。浙江大学朱希伟教授报告了“Taxing the second nature”, 比较了CES和VES效用模型,阐明了收入效应,内生工资率,有限阻塞价格以及促进竞争效应对均衡税率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陈瑾博士分享了“贸易自由化、个人职业选择与经济地理”,将个体技能异质性嵌入到Krugman模型,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郑丹博士做了“溢价还是折价?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影响居民工资收入的实证检验”的报告,指出基础设施对城市居民工资收入具有正向的溢价作用。上海师范大学赵红军教授报告了“中国历代都城地理位置变迁的新经济地理学:来自计量经济史学的经验证据”,指出备选城市的绝对地理位置是影响中国历代都城地理位置兴衰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清华大学郑思齐教授向大家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Are Bullet Trains Promoting Intellectual Spillovers in Urban China?”,指出了高铁的开通使得更多的一流大学从纯地方产品变为区域性产品,超大城市的学术交流的正溢出效应增强。高铁会促进学术交流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16年12月11日平行论坛结束后,日本东北大学曾道智教授对本次大会做了简要总结,宣布“2016年新经济地理前沿:‘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下的地缘经济学术会议”圆满结束。


分享: